內蒙古地質礦產集團有限公司于2024年3月5日掛牌成立,是由原地礦、煤田,有色三家地勘單位整合而成的區屬國有獨資公司,隸屬自治區國資委管理,注冊資本金100億元。
整合后的集團公司有直屬企業36戶,分布在全區12個盟市,在崗職工11548人,其中正高級136人、副高級1214人、中級2392人、初級1350人、博士14人、研究生516人、本科4701人、大專1936人,業務涵蓋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油氣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開發、有色金屬冶煉、地質技術服務等領域,承擔著保障國家重要礦產資源供給的重要任務。
新組建的集團公司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確保國家能源資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已任,圍繞落實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任務,以礦產資源開發為核心驅動力,做強地質勘查產業,補齊有色金屬、煤系清潔能源、非煤資源、煤炭等礦產資源開發短板,重點發展礦產資源開發、地質勘查、生態治理、地質信息服務四大產業板塊。
礦產資源開發板塊方面,集團共有礦業權423宗,其中:探礦權383宗,采礦權40宗,涉及能源、金屬、非金屬等各類礦種30多種,保有資源儲量較為豐富。已建成參控股礦山15座,現運營礦山10座,年投資收益(股權分紅)近12億多元。計劃2024-2026年投資建設18個礦產開發項目。預計總投資600多億元,全部建成后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30多億元/年,凈利潤超80億元/年。同時,地質礦產集團擁有興安銅鋅、興安銀鉛2家冶煉企業,具備年產電鋅12萬噸、電鉛22萬噸、硫酸30萬噸的能力,年營收保持在65億元以上。
地質勘查板塊方面,主要以開展基礎地質調查,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勘查,煤層氣、非常規天然氣、油氣、地熱等清潔能源礦產勘查,地下水和礦泉水資源調查等為重點。自2006年以來,累計發現大型礦產地30余處、中型礦產地80余處、小型礦產地100余處,可供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200余處。找礦成功率6.77%。探明煤炭資源量5300余億噸,銅金屬資源量800余萬噸、鉛金屬資源量2000余萬噸,鋅金屬資源量3000余萬噸,鎳金屬資源量17余萬噸,氧化鋰資源量240余萬噸,金金屬資源量140余噸,鉬金屬資源量400余萬噸,螢石礦物量2300余萬噸。
生態治理板塊方面,圍繞落實“三北”工程攻堅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服務、地質災害治理、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等業務。承攬實施了烏拉山自然保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等一批在內蒙古具有較大影響的生態修復項目。其中“烏拉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工程”被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評為創新成果一等獎。
地質信息服務板塊方面,以地質礦產集團地質工作深厚歷史積淀為依托,深入挖掘基礎資料成果,建立集團公司資料管理數據庫,積極打造國內靠前的地質大數據信息交易平臺,開展礦山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游地質、地質科技創新等地質信息服務。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開展“'三聯式’定量預測理論在地質中的研應用研究”項目,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成果一等獎。
-
多元經營
-
綠色發展
-
創新驅動
-
轉型升級

內蒙古地質礦產集團有限公司是集地質科研、地質勘查、礦業開發、金屬冶煉、生態修復業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地勘單位,是自治區有色金屬勘查開發冶煉一體化發展、地質科技優勢與生態產業項目融合推進的大型國有龍頭企業。